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1篇
  免费   37篇
  国内免费   51篇
航空   81篇
航天技术   49篇
综合类   9篇
航天   80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12篇
  2021年   22篇
  2020年   15篇
  2019年   9篇
  2018年   15篇
  2017年   12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13篇
  2014年   19篇
  2013年   11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12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1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06 毫秒
91.
空间非合作目标消旋技术研究现状总结与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针对空间非合作目标开展在轨服务、轨道清除等需要在轨捕获任务的顺利实施,在捕获前一般需要对非合作目标进行消旋。系统调研了国内外针对空间非合作目标的消旋方案,并将其分为基于能量转移和基于能量损耗的两种方案。在对两类方案的具体原理及操作过程与关键技术进行总结的基础上,概括了各方案的特性及其适用场景,分析了未来空间非合作目标消旋技术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92.
非合作目标智能感知技术研究进展与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智能感知是实现航天器在轨精细化操控过程的关键技术,是在轨服务技术智能化的重点发展方向之一。空间目标智能感知包括位姿测量、三维重建与部位识别等关键技术,涉及小样本、多模态、模型适应与高维数据等问题。从工程应用角度出发,对非合作目标智能感知技术的研究现状进行系统的梳理与总结。首先,总结典型非合作在轨感知系统与光学敏感器技术的发展现状;其次,归纳总结了非合作目标智能感知涉及的关键技术;最后,基于研究现状总结和关键技术分析,探讨了非合作目标智能感知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并给出后续发展的建议。  相似文献   
93.
黄锐  宋强 《航空计算技术》2007,37(1):114-116
LIN总线协议是一种控制简单,成本低廉的局部互连网络协议,目前已广泛应用于汽车总线技术领域.针对目前很多文献更多的关注LIN控制器的应用,对于控制器本身的设计论述不多这一现象,从数字逻辑角度,对LIN控制器设计中的关键技术要点-波特率自检测,定时器捕获,波特率生成等展开讨论.介绍了实现这些关键技术的解决思路和方法,并在基于NCSIM的软硬协同仿真环境进行验证,给出了正确的仿真结果.目前集成该控制器的微控制器芯片已成功流片并获得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94.
通过对国内外软件安全性分析方法的研究,结合国内软件开发技术和管理方法,探索并提出了一种机载软件安全性需求获取方法。并以某环控防冰系统监测软件为例,给出了软件安全性需求获取方法的应用实例。  相似文献   
95.
针对现有观测卫星近距离观测研究较少关注详查等任务特性的现状,设计分析了可实时、全覆盖、近距离观测空间目标的卫星编队构型。综合考虑绕飞相对轨道运动、传感器视场参数、旋转目标坐标转换等因素,简化了空间目标模型,将其表面进行网格离散。分析了各网格被单颗观测卫星观测的情况,统计详查覆盖率、详查最短时间,分析不同绕飞距离对任务特性的影响;设计卫星观测光轴转动策略和多星编队协同观测策略,通过数值算例分析不同策略对卫星近距离观测任务的影响。结果表明:所设计的绕飞编队观测构型可满足实时、全覆盖观测空间目标的要求,可应用于绕飞监测、协同操作等近距离空间在轨操作任务。  相似文献   
96.
低速空降风洞试验的关键技术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低速空降风洞试验的一个重要目的是研究伞降人员在离机初期的运动姿态和空间轨迹,考察伞降人员的离机安全性。从不带伞空降风洞试验出发,分析归纳单次出舱和连续出舱空降风洞试验中的一些关键技术,包括试验方法的选取、相似参数的确定、空降模型的设计加工和调整技术、载机支撑方式和支撑干扰的影响、空降模型出舱姿态的控制、空降轨迹捕获和分析技术等。进而初步探讨带伞空降风洞试验的一些特有问题,旨在为进一步发展低速空降风洞模拟试验技术提供支持。  相似文献   
97.
由于卫星发射前后以及在轨运行过程中,环境因素的变化都可能引起恒星相机参数发生改变,从而导致星敏感器姿态测量精度下降.将多片空间后方交会方法应用于恒星相机的在轨检校.在利用该方法检校时,实验发现检校结果的精度受到参与检校的恒星影像上星像点分布的影响,由此进一步提出了凸包面积百分比准则,该方法自动选取分布较好的影像用于检校,有助于提高检校精度.实验结果证明:基于后方交会进行恒星相机在轨检校时,利用凸包法选取的影像片进行检校的精度明显优于未选片时检校的结果.   相似文献   
98.
面向航天器在轨加注的地面模拟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结合近年来航天器在轨加注的相关研究,着重对其地面模拟试验技术进行了探讨。首先对国外相关地面模拟技术进行了综述,其次对一种新型地面模拟系统进行了详细介绍。该系统由气浮平台、航天器模拟器、光学测量系统、地面控制系统、自主对接和流体加注机构等组成,不仅能演示航天器在轨加注任务的全过程,而且能完整演示自主对接与分离、流体传输与控制、导引测量与推进等在轨加注关键技术。  相似文献   
99.
Experiments on SMM, GAMMA, Yohkoh, GRANAT, Compton GRO, INTEGRAL, RHESSI and CORONAS-F satellites over the past three decades have provided copious data for fundamental research relating to particle acceleration, transport and energetics of flares and to the ambient abundance of the solar corona, chromosphere and photosphere. We summarize main results of solar gamma-astronomy (including some results of several joint Russian–Chinese projects) and try to appraise critically a real contribution of those results into modern understanding of solar flares, particle acceleration at the Sun and some properties of the solar atmosphere. Recent findings based on the RHESSI, INTEGRAL and CORONAS-F measurements (source locations, spectrum peculiarities, 3He abundance etc.) are especially discussed. Some unusual features of extreme solar events (e.g., 28 October 2003 and 20 January 2005) have been found in gamma-ray production and generation of relativistic particles (solar cosmic rays, or SCR). A number of different plausible assumptions are considered concerning the details of underlying physical processes during large flares: (1) existence of a steeper distribution of surrounding medium density as compared to a standard astrophysical model (HSRA) for the solar atmosphere; (2) enhanced content of the 3He isotope; (3) formation of magnetic trap with specific properties; (4) prevailing non-uniform (e.g., fan-like) velocity (angular) distributions of secondary neutrons, etc. It is emphasized that real progress in this field may be achieved only by combination of gamma-ray data in different energy ranges with multi-wave and energetic particle observations during the same event. We especially note several promising lines for the further studies: (1) resonant acceleration of the 3He ions in the corona; (2) timing of the flare evolution by gamma-ray fluxes in energy range above 90 MeV; (3) separation of gamma-ray fluxes from different sources at/near the Sun (e.g., different acceleration sources/episodes during the same flare, contribution of energetic particles accelerated by the CME-driven shocks etc.); (4) asymmetric magnetic geometry and new magnetic topology models of the near-limb flares; (5) modeling of self-consistent time scenario of the event.  相似文献   
100.
 为弄清内乘波式进气道在低马赫数状态下的流动特征,分析影响内乘波式进气道起动能力的因素,研究与弹体匹配设计的内乘波式进气道的起动问题。首先基于一种有利于出口均匀性的基本流场,采用流线追踪技术,设计了来流马赫数为4.0且进出口形状适应弹体安装要求的双模块弹用内乘波式进气道;此后,采用计算流体力学(CFD)方法获得了低马赫数下进气道的三维波系结构和流动特征。研究表明,进气道溢流口位置是影响内乘波进气道起动能力的重要因素:在溢流口位置由两侧改至最下端后,起动马赫数由3.6下降为3.3;采用单模块方案,溢流口设置在下端后,起动马赫数下降为3.25。此外,设计内乘波式进气道基本流场也对起动性能有影响:设计出口马赫数不变,双模块方案下,入口气流偏转角每增大2°,起动马赫数约下降0.1;单模块方案下,提高入口气流偏转角最大可使起动马赫数下降为3.1;进气道内收缩比对起动能力的影响体现在入口气流偏转角不变时,进气道起动能力仅取决于内收缩比,设计出口马赫数每增加0.2,起动马赫数约减小0.2。研究所分析的各个弹用内乘波式进气道在设计条件下均可捕获99%的来流,在扩大了工作马赫数范围的同时,保持了高流量捕获性能和高总压恢复系数的优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